- 2016-07-15卧房家具中的缅花情缘
在如今的红木家具市场,缅甸花梨因为木纹清晰,结构均匀,色调光亮,并散发出一种淡雅的香味,深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在卧室的设计上,人们一般要追求的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优雅独特、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缅花家具优雅明快是卧房家具的首选。卧房中的缅花家具,在色泽上温馨淡雅,纹理上清晰匀称,给人极为舒适的感觉,..
- 2016-03-18红木家具搬运的注意事项
为您介绍红木家具搬运需要注意什么:如果是大型的红木家具的话拆下所有可调木隔板和玻璃,把它们分别包装好,以确保家具在搬家搬运时不会受损。2、为避免在搬家搬运过程中给家具造成变形、碰断、脱漆、刮伤、磨损,避免在地面上滑行、拖曳家具。3、如果要进行长途搬运的话,最好用用填充物或泡沫来保护家具的各个角,突出..
- 2015-11-18家具是传统文化最丰富的载体
家具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胡德生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40年,曾主编《国家馆藏文物定级图典》之《明清家具卷》,著有《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家具与生活》、《胡德生谈明清家具》等,他告诉记者,人们以前说收藏陶瓷、玉器、书画都是“收藏古董”,但随着近年来“文化&rdquo..
- 2015-06-03你可曾见过古代的“化妆包”?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流传甚广的情伤故事,几百年来,人们始终对于杜十娘凄美的爱情给予同情,对于十娘的刚烈抱以敬佩之心。而对于在故事压轴情节中起关键作用的“百宝箱”也被细心的人详加考证,原来这个百宝箱就是古代女子闺中所用的“化妆包”,只是它还有个更正式的..
- 2015-05-14小姐床:秀丽端庄的女性美
我国传统社会中,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女性常扮演顺从者的角色。如同我们看到的很多古装影视剧,女子常被束缚在一片小天地内,外面再广阔的天空对于古代女子来说,只能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深深庭院之中,盛载着女性的流金岁月。女性生活中,床是必不可少的。在传统的床榻类家具中,罗汉床几乎是男性的专属,而女性专用..
- 2015-05-08中国第一个家具——“榻”的衍生
塌榻这种类型家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如今我们看到的床的形制。榻的衍生要从古人的起居习惯讲起。开始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无栏杆、无围子、一个平面、四足落地的坐具,就是榻。榻是狭长而较矮的床。春秋以来,床往往兼做其他家具。鞋子、读书、饮食..
- 2015-04-28红木坐凳体现我国古人对美的深刻理解
红木坐凳红木坐凳既是实用的工艺品,又具有明确的社会功能,更能折射出时代文化和艺术特征。不管是选材、色泽、质感,还是具体的形态、装饰、雕刻等,清红木坐凳在各方面都凸现出我国古人对美的深刻理解和执著追求,完整地表现了当时设计者独特的思想与气质,尤其是它们所独具的那种“富贵而不俗、华丽而不滥、..
- 2015-04-23古典家居里的女人元素
在中国古典红木家具中,明式家具简单柔美、文雅清新,清式家具端庄大方,文化底蕴深厚。无论哪种风格,选材用料、设计雕工,在古典家具中独树一帜。而家具作为一家之中生活起居的必备,许多家具设计跟女性息息相关。明式古典家具现代美人榻,其在家居中的作用,不仅仅用于小憩。一件用料上乘,做工精美的美人榻,搭配绿植、..
- 2015-04-03古代衣架:始于衣冠之礼
寒风一吹,当你穿起呢大衣、大羽绒时,有没有想过,古代人是怎么收纳大件、外穿的衣服?其实,古代中国人也发明了“衣架”,只不过这种衣架与现代意义的“衣架”并不同,并不是用来吊挂单件衣物的工具,而是一件修饰完整、雕花精致的家具。其设计渊源还与中国传统的&ld..
- 2015-03-26禅椅:给独处一个空间
汉魏六朝时期,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儒道文化交融,至中唐以后,形成了中国佛坛里耀眼明星——禅宗文化。而禅椅的最初来源便是禅宗修行。在古代佛教题材绘画作品,都可以看到禅椅的踪迹,如赫赫有名的《张胜温画卷》《五山十刹图》以及《十八罗汉图》等,都描绘着当时禅椅的具体图像。以..
红木雕刻工艺及其生存状况
早期没有专业的木雕工,由木工进行雕刻。那时的木工在制作木器具的同时,逐步向美的装饰方面发展,一些线型的制作起初没有线刨,而是用凿子凿出来的,进而由单一的直型线条发展为曲型线条。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美的不 断追求,专业的木雕工匠应运而生。两宋时期木雕作品较为多见,这时的木雕已采用组织细密的木材为载体进行制作,有利于木雕作品的传世。元明时由于海外贸易的急速发展,木材种类有所增加,许多由海外进口的硬质木材成为了木雕的创作材料,使木雕工艺得到长足的发展。明清时期是木雕艺术的辉煌时期,涌现出了大量有史可考的雕刻名家及木雕作品 。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民间工艺得到了保护及发展,木雕也重新焕发出生命,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级木雕工艺美术大师,他们的作品秉承传统,工艺精湛,立意深远。
红木雕刻工艺程序
一件优秀红木雕刻作品的问世,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一、先做设计构思,构思成熟后就开始设计图纸,画好效果图经过反复修改后定稿,再画整体结构图、局部小图以及 制作样板等。
二、定稿出来以后,将经过自然风干或蒸煮等工艺处理过的原材料根据图纸、样板的需要取料,再进行框架、榫卯结 构等工艺的加工。
三、把图纸贴在取好的材料上,然后根据作品需要选择不同的雕刻技法进行雕刻。
四、把雕刻好的作品用不同规格的砂皮及工具打磨出理想的效果,最后进行传统大漆工艺或抛光。
在制作的每一个过程中都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把木材当作黄金,力求全面地体现木雕典雅的外在形式和深沉的文 化内涵。
红木雕刻
红木雕刻创作技法
红木雕刻创作表现形式多样,具体可分为锼空雕刻、浮雕、浅雕、立体圆雕、锼空贴花等。
1.浮雕。浮雕是在古建筑中运用得最广的一种木雕艺术形式,如门窗、厅堂隔扇的裙板、天花板以及梁柱等。浮雕是在木料上将所要表现的图案凸起,与浅雕相反,雕刻技法上属于“阳文”。它的操作原理与篆刻艺术中的“朱文印” 相同,所不同的是篆刻是单线条的,而浮雕则要分层次,要表现题材的立体感。从某种程度上讲,浮雕要胜于其它任何一种木雕表现形式,深浮雕尤其能表现复杂而生动的场面,引人入胜。
2.锼空、镂空雕刻。锼空、镂空雕刻在古建筑的木雕装饰中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锼空雕刻,习惯上又称透雕和镂空雕刻( 镂空是用凿子雕凿),是在木板上用钢丝锯条锼刻空洞并施以平面雕刻的一种工艺技术,一般要经绘图、锼空 、凿粗坯、修光、细润等一系列操作工序而成。它有比较匀称的空洞,能使人醒目地看到雕刻的图案,视线不受障碍 ,玲珑剔透,并有强烈的雕刻艺术风格,极富装饰性。我国大多数的古建筑都饰以锼空、镂空雕刻艺术。
3.立体圆雕。立体圆雕最适宜表现专供欣赏的小件艺术品和大型的具象和抽象的木雕艺术作品。立体圆雕又称圆雕,分装饰性即“规格型”和独立性即“自然形”两种。
4.浅雕。浅雕是在木板上雕刻出较浅的简洁明快的线条,在雕刻技法上属于“阳刻”,其工艺又如篆刻艺术中的“白 文印”,具有典雅古朴的艺术效果。它具有工具少、操作方便、表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设计不受规格制约等优点,适合于装饰大面积板面,如橱门板、屏风、挂屏、隔堂板、大型室内壁画等。
5.锼空贴花工艺。贴花是一种新型的工艺,是属于木雕艺术范畴的装饰工艺,方式是图案被雕刻成型以后用粘合剂粘 贴在家具上,所以称为贴花。具有代表性的贴花工艺是西式家具上的木雕装饰,被称为“西式花”。锼空贴花工艺最 大的艺术特色是利用锼空雕刻技艺将要表现的装饰题材锼刻出来。这种式样自如的图案花纹贴到器物上后,有浮雕一样的艺术效果,却不需要浮雕那么长的制作时间,也节省了材料,是一种经济实惠、美观大方的装饰工艺。在我国的 建筑装饰、装潢工艺中,锼空贴花已经成为主要装饰手法之一。
红木雕刻的生存现状
一、原材料的匮乏。随着木雕根艺行业的发展,一些不可再生或再生周期很长的珍贵原材料即将消耗殆尽,致使其出产地不得不限制开采或零开采,导制了原材料紧张,价格一路上扬,红木类原料更是如此。我国是红木制品的消费大国,红木材料自古就依赖进口,现在随着全世界对温室效应问题及物种保护的重视,多数国家已不轻易开采山林,出 口珍贵木材,这对红木加工业的影响极其深远,促使红木行业内不得不重新洗牌,一些资金匮乏、技术力量薄弱的作 坊或小型企业将被逐个淘汰,红木制作将迎来精品化时代,只有资金雄厚、制作精益求精的企业和个人,才能成为市 场的主流。红木雕刻行业以及整个工艺美术行业的制作者要客观、认真地对待原料问题,因为在行业中做到不出次品 、劣品就是在保护资源,要有精品意识,通过做减法将优美的中国传统木雕文化清晰地展示给大众。
二、人才的缺失及培养模式的缺陷。目前在全国性的工艺品展示中,优秀作品的作者年龄偏大,年轻作者寥寥无几。 无论哪一种工艺门类都要求作者热爱工艺事业,要专心,肯动脑筋,耐得住寂寞,抵抗得住外界的诱惑。面对这些实际情况,笔者也正在尝试一些解决的办法,如在社会上定期举办作品展,让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艺术有深刻的感性认识,由喜爱到向往,并投身其中。同时,笔者在带徒的同时也把木雕艺术纳入高等美术院校的教学科研之中 ,在讲坛上言传身教,并经常举办青年木雕作品比赛,让年轻人有机会展示,有机会学习,把这一事业发扬光大。
三、境地的尴尬。机器制造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挤压费工费时的手工操作的生存空间,一件简单的木雕手工制作的话至少要花上几天时间,而用机器只需数十分钟。由于成本、价格差异太大,致使手工工艺品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来 越少。成本压力让粗制滥造的手工木雕品比比皆是,手工木雕渐渐失去了文化价值,越来越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要想使木雕艺术在市场中站定脚跟,就必须拿出机雕无法替代的优秀木雕作品,这就要求作者不但有高超的技艺,还要有深厚的艺术素养。
木雕艺术需要紧紧抓住特色文化,进行空间的拓展和艺术的创作。所以,它必须同时拥有艺术载体的独特性、技艺高超的工艺性以及无可替代的代表性,才能常变常新,真正具有广泛的文化传承意义。